保護長江水生態質量,需做到污水不入河、清水不入廠、廢水再循環
近年來,長江沿岸地區積極推動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績,為深入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作出了突出貢獻,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但是長江流域生活污水治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部分地區污水收集管網雨污合流,管網老舊破損和混接錯接仍然存在,部分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偏低,污水處理亟待提質增效。
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最高人民法院等17個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要求到2025年年底,長江流域總體水質保持優良,干流水質保持Ⅱ類,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重要河湖生態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水生態質量明顯提升。筆者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補齊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強化雨污分流改造,積極推動再生水資源化利用。
竭力“收污水”,確保“污水不入河”。完善污水管網建設,尤其是城市城中村、老舊城區、城鄉結合部等地,要做到污水應收盡收,消除收集管網空白區。結合老舊小區和市政道路改造,推動支線管網和出戶管的連接建設,補齊“毛細血管”。對混錯接、漏接、老舊破損管網及時更新修復,確保每一滴污水都能進入污水管網,不讓一滴污水排入長江,提升污水收集效能。
全力“隔清水”,確保“清水不入廠”。堅決抵制雨污合流,對現有雨污合流管網進行改造,因地制宜實施溢流口改造、截流井改造、增設調蓄設施等工程措施,采取污水管道沿程節點水質水量檢測、管道內部檢測等方式,找準污水漏點,及時修復管道損壞點,避免污水外滲和清水入滲,逐步實現雨污分流,確保每一滴清水都不進入污水處理廠,提高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降低污水處理負荷。
盡力“再生水”,推動“廢水再循環”。在有條件的地區,逐步實施再生水循環利用工程,推進生產生活用水再生水替代,逐步實現重點領域再生水應用,推動廢水利用再循環,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在市政領域,推廣再生水用于道路清掃、建筑小區沖廁等;在園林綠化領域,推廣再生水用于園林綠化和節水灌溉;在農業農村領域,推廣再生水用于農業灌溉。
作者單位:湖北省生態環境廳駐鄂西生態環境監察專員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