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費不足如何保障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運行
四川省巴中市是革命老區,也是經濟欠發達地區。2016年以來,巴中市巴州區累計投入1.2億元,建成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147處、單戶或聯戶三格式化糞池28533座。
手頭不寬裕的巴州區,經過5年多時間,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處理率達70.8%。如何確保眾多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這也給巴州區出了一道考題。
近年來,巴州區不斷實踐,結合區域經濟情況,探索出“區級財政安排一點+居民自籌一點+綜合項目平衡一點+鄉鎮運行經費和村集體經濟補助一點”的“四個一點”資金籌措機制,全力保障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轉。
地方財政安排一點,對資金使用進行績效評價
寺嶺村位于山地之間,有耕地429畝、林地2200畝。依托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村里大力發展高山茶葉產業,融入旅游要素,走茶旅融合發展之路。李永喜聚居點便位于茶場中心腹地。
“過去,聚居點產生的生活污水經管網收集、三格式化糞池處理后,直接排放至田間溝渠,對居民生產生活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寺嶺村村支書周慶旭說。
2019年,聚居點建設了一個處理生活污水的厭氧多級生化凈化池,并將處理后的廢水回灌茶園。生活污水作為液肥還田利用,降低了化肥施用量,提高了茶葉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在巴中市巴州生態環境局環境總監吳波看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難點,不在建設施,而在如何保障后期運維。
加大區級財政投入是關鍵。為摸清運維成本,巴州區組織專項調查小組,開展全覆蓋大排查,進行全方位成本核算。經測算,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平均每套運維費用約6000元/年,人工濕地或集中納管模式的運維費用約1000元/年—2000元/年。
“根據每套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實際情況,財政定額補助分類予以支持。”吳波解釋說,終端為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的,每套設施每年給予3000元運維費;終端為人工濕地或集中納管的,每套設施每年給予600元運維費。“根據設施實際處理能力進行補助,費用有所不同。”
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在資金使用過程中,巴州區由財政部門統一負責組織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資金使用績效評價,生態環境部門和鄉鎮結合日常管理,全力予以配合。
受益村民自籌一點,提升群眾參與意識
忙完農活,住在巴州區寺嶺村李永喜聚居點的村民周文聰例行來到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處,觀察厭氧多級生化凈化池的出水水質情況,并定期對設施設備進行管護。
“因為處理工藝簡單,無需較高專業技術水平便能維護管理,自凈化池建成后,我就被村委會明確為管理人員。”周文聰說,除了日常維護,他和其他81名受益居民一樣,每月都要繳1元的污水處理費。
“誰受益、誰付費”,是巴州區堅持的原則。村民自籌,就是資金來源的一種方式。“村民自籌的費用不高,但能大幅度提高群眾參與污水治理的主動性、積極性。”吳波說,書臺村是首個村民自籌試點村。“成功經驗推廣后,2022年,全區已自籌資金14.8萬元。”
“村民自籌的熱情很高。”吳波認為,這和巴州區把村民自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費用繳納情況與評選勞動模范、優秀黨員、五好家庭相掛鉤有關。同時,自籌情況還作為享受產業政策扶持、財政資金補助等方面的必要條件,達到人人繳費、人人受益的效果。
涉農資金整合一點,提升運維保障能力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面臨大修,怎么辦?巴州區整合涉農項目結余資金作為專項經費,全力保障設施正常運行。
首先,建立資金使用統籌制度。區政府對涉農整合結余資金進行統籌安排,以這筆資金為主體,建立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大修基金,著力解決設施大額維修資金不足問題。
其次,建立設施運行情況定期排查制度。定期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進行排查,一般問題村級自行解決。維修費用達到4000元以上的,由鄉鎮按程序向生態環境、財政部門提出申請核實后,統一組織設施大修。
三是建立成效評估考核制度。對使用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大修基金的項目,由財政、生態環境部門現場核查驗收和評估,評估結果納入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考核,考核結果作為下一年資金分配重要依據。
集體經濟補助一點,提升基層自治效能
如果以上方式還不能解決資金問題,怎么辦?
“這就要落實村集體經濟兜底政策。”吳波說,近年來,巴州區壓緊壓實村(居)委會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維護主體責任,實施分級兜底制度化。
具體來說,不足部分原則上分別由村集體經濟兜底、鎮村按照3:7比例兜底和其他分攤比例兜底等方式予以保障。
“經費使用要公開化。”按照“筆筆收入有記錄、樣樣支出說得清”的原則,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涉及的收繳、支出、結算等環節進行全過程公開。
在此基礎上,巴州區堅持自治管理多元化。組織村民自籌、鄉賢募捐等多個渠道保障資金,并由村(居)委會干部簽訂運維管理責任書,每套處理設施附近明確1戶作為常態監督人員,加強設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