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電站油庫廢水解決方案
- 簡要說明 :
- 文件版本 :
- 文件類型 :
1. 燃料電站油庫廢水簡介
燃料電站是利用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熱能,將水加熱成高溫高壓的蒸汽,蒸汽推動汽輪機旋轉,汽輪機再帶動發電機運轉,從而將燃料的化學能依次轉化為熱能、機械能,最終轉化為電能。孟加拉國有一定的天然氣儲量,天然氣是其燃料電站的主要燃料。
盡管天然氣是電站的主要能源,但在天然氣供應出現故障、管道維修、氣源不足或其他緊急情況下,重油可作為備用燃料。重油庫儲存的重油能夠保證電站在天然氣供應中斷時迅速切換燃料,繼續發電,維持電力供應的穩定性,避免因燃料短缺導致停電事故,保障電網的正常運行和對用戶的可靠供電。
天然氣電站重油庫廢水是在重油儲存、運輸及相關操作過程中產生的具有一定污染性的廢水,主要包括油罐清洗廢水、地面沖洗廢水、初期雨水以及設備冷卻廢水。這些廢水中含有大量的重油、柴油等油類物質,泥沙、鐵銹、灰塵等懸浮物,COD以及重金屬。水質較為復雜,水量波動較大,需要采用專門的除油工藝及設備進行預處理。
2. 燃料電站油庫廢水處理工藝
燃料電站油庫廢水一般處理工藝為預處理(隔油池/調節池)-物化處理(混凝沉淀/氣浮)-生化處理(水解酸化/好氧處理)-深度處理(過濾/反滲透)-污泥處理(污泥濃縮/脫水/處置)。
預處理主要是通過靜置或者斜板隔油等方式,使廢水中的浮油和分散油分離并上浮至水面,被收集起來,可去除大部分粒徑較大的油滴,降低后續處理單元的負荷。由于廢水的水質和水量可能存在波動,有時也會設置調節池用于均衡水質和水量,為后續處理提供穩定的進水條件。同時,在調節池中可設置攪拌裝置,防止懸浮物沉淀。
物化處理在預處理的基礎上采用氣浮或混凝手段,進一步去除廢水中的油類、膠體,降低廢水中有機物的含量。
廢水經過預處理和物化處理后,利用厭氧菌/好氧菌的微生物代謝作用,將廢水中的氨氮、溶解性有機物分解為氮氣、二氧化碳和水等無害物質。
生化處理過后的污水中還有一些難氧化的有機物,深度處理是通常是利用砂濾或活性炭過濾,截留住這些有機物,進一步提升出水水質,從而達到外排標準。
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經過重力或機械方式脫出污泥中的水后即可進行衛生填埋、焚燒或堆肥。
3. 科力邇技術
傳統天然氣燃料電站重油油庫廢水處理工藝通常涵蓋五大核心處理單元,各單元內部嵌套 2-3 級細分處理流程,整體呈現工藝鏈條冗長、系統復雜的特點。其中,生化處理環節作為污染物降解的關鍵單元,其微生物菌群對環境變化表現出顯著的敏感性:一方面,廢水中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如重金屬離子、石油類污染物)極易抑制微生物活性,甚至導致菌群失活;另一方面,系統對水質指標(pH 值、鹽度、營養物質比例)及水溫條件的適配范圍要求極為苛刻。一旦進水水質出現劇烈波動,如石油類濃度驟升、COD 值大幅變化,微生物代謝效率將顯著下降,進而導致處理效能惡化。此外,為維持系統穩定運行,需持續監測并精細調控多項運行參數,操作流程繁瑣,對運維人員的專業素養和管理水平提出了較高要求,無形中增加了運營管理成本與技術風險。
針對傳統處理工藝的局限性,深圳科力邇采用分階段高效處理技術體系:前處理階段采用旋流溶氣氣浮技術(CDFU),深度融合超微納米氣泡破乳與旋流離心分離技術優勢。超微納米氣泡通過氣液界面張力作用,對乳化油滴進行高效破乳;旋流離心分離則利用離心力場加速油滴聚并與分離,實現乳化油的快速脫除。后處理環節引入臭氧高級氧化氣浮一體化裝置(CDOF),通過臭氧的強氧化性深度降解水中難分解有機物,同步借助氣浮過程強化污染物分離效果,確保處理后水質全面達到排放標準,為天然氣燃料電站重油油庫廢水處理提供了高效穩定的解決方案。
工藝流程圖
2021年在孟加拉國燃料電站采用了兩級CDFU+KFM活性濾料過濾器的工藝,在進水含油≤2000mg/L的條件下,出水含油≤10mg/L,除油率達到99.5%。
設備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