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氧化技術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
- 簡要說明 :
- 文件版本 :
- 文件類型 :
臭氧作為一種強氧化劑(E0=2.07V)可以對水中的有機物和無機物進行氧化分解。傳統的臭氧氧化技術多用于殺菌消毒、去除飲用水或二級出水中的微生物,隨著臭氧發生器技術的提高,空氣可以直接作為產生臭氧的氣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臭氧成本。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污水處理的研究。通常認為臭氧氧化水中有機物有兩種方式。
1、 直接氧化
臭氧分子可以產生兩種結構形式,可作為親電試劑也可以作為親核試劑參加反應。一般認為直接氧化有機物可以發生親電取代反應、親核加成反應以及環加成反應。發生順序為:鏈烴>胺>酚>多環芳香烴>醇>醛>鏈烷烴。

臭氧分子兩種結構
2、 間接氧化
臭氧本身在水中是很不穩定的,很容易發生分解反應。分解過程分別為鏈引發、鏈增長、鏈終止。在分解的同時會產生氧化性更強的活性自由基,特別是羥基自由基。這一過程也與水的pH、溫度、無機物和有機物含量有關,另外水中存在一些物質可以促進或阻礙自由基的形成。根據作用不同可以分為誘發劑、促進劑和抑制劑。誘發劑是可以與臭氧反應生成自由基的物質,例如H2O2、OH-和紫外光等;促進劑是那些和羥基反應促發自由基反應的物質,如某腐殖酸、二價鐵、甲醇等物質;抑制劑則是在臭氧分解過程中能消耗HO-發生鏈式終止反應的試劑,如HCO3-、PO4、叔丁醇等。
雖然臭氧氧化已經在諸多領域有應用,但是單獨的臭氧氧化技術卻因為本身的缺陷限制了其大范圍的應用,比如:臭氧氧化具有選擇性、很難將有機物完全礦化、在水中的低溶解度導致利用率不高、過程中生成小分子酸等。
為了克服單獨使用臭氧氧化技術的缺點,研究人員從兩個方面對其進行改進。一方面通過與其他技術耦合來提高臭氧分解的效率,如耦合紫外光、電化學等;另一方面則是加入催化劑來提高臭氧的分解速率,如加入Fe2+、Mn2+等,然而均相催化劑需要對加入的金屬離子進行后續處理,這一過程必然增加處理成本。為了改進這一技術,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應運而生。
在非均相臭氧催化的研究中,主要影響因素有溶液的pH值、反應溫度、臭氧用量、催化劑用量以及液體中的天然有機質和無機離子等,科力邇科技在深入研究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作用機理的基礎上,將多種活性金屬氧化物、高孔隙率微孔成型技術、親水改性抗污染、防堵塞等技術有機結合,針對不同領域的有機廢水,開發出高效非均相臭氧催化劑。

高效非均相臭氧催化劑
結合臭氧催化氧化-旋流一體化技術,研發CDOF(Cyclonic Dissolved Ozone Flotation unit)旋流溶氣氣浮一體化裝置,創造性地將臭氧高級氧化技術、旋流技術和溶氣氣浮技術有機結合,實現各種難處理廢水高效綜合去除。
該裝置綜合運用臭氧多重催化氧化技術(均相和非均相催化)、旋流技術、溶氣氣浮技術、全密閉全自動帶壓催化氧化技術、超臨界催化氧化和高效非均相催化劑、空化超臨界催化、高效絮凝等技術于一體,對各種污染物綜合處理效果好。

CDOF裝置及應用案例
該套污水處理裝置臭氧利用率高,反應速率快、時間短,占地面積小,配套設施少,自動化程度高,安全環保,綜合投資低,可廣泛運用于石油煉化污水、新能源行業污水、市政垃圾滲濾液等行業污水處理,為不同領域的廢水治理給出專業解決方案。